2010年9月8日 星期三

社區文化-木馬道遺址歷史重現

木馬道之由來與演變
木馬道是由日本人設計的。木馬道的運用始於日據時代,主要功能是載運木材,當時會大量伐木的原因是因林業為當時政府經濟的主要來源,大部分的木材是以外銷較多。政府會以出標方式,業者會先評估此次木材的大約數量,計算出是否符合成本,再決定是否要競標。木馬道使用至民國40年代初期時,因木馬工工資太貴,所以改由木馬道與「Maga (強力拉繩器,採用桿秤原理)並用,至40年代後期木馬道才完全不用。



木馬道的運作


()工作的過程:


    木馬工先砍材,當時所砍的樹種有檜木、紅檜及亞杉等,然後木馬工先將木材處理成四方形的形狀,樹幹中心部位沒有瑕疵的稱為清柴。之後再以人力抬的方式搬運集中到木馬道放置。


()木馬操作:


    將木材搬上木馬成堆,數量的多寡是依個人所能承受之重量。再以繩子綁住木馬,套在木馬工的身上拖行。在平地時,一人即可操作,但也有二人一組,一人在前面拉,另一人在後面堆;在上坡路段,則會採取合作方式,後面的木馬工會先幫助前者將木馬推過上坡路段,然後再回頭幫助後面的。下坡時則以不相同方式前進,下坡時是以木馬工的腰及身體墊著麻袋去頂木馬,控制前進的速度。當下坡時速度太快,木馬工無法煞車時,就是人稱的「飛馬」,這時木馬工為了保護自己的安全,就會將木馬放空手,人要機伶的跳開,以免被木馬壓傷。這時木馬上的木材就會滾落山谷,但木馬工並不用賠償這些木材,因為這些木材是歸招標業者所有。

木馬道遺址重現
現在木馬道體驗區設置於桐林社區活動中心,最主要作用於鄉土教材與外賓了解社區歷史之重要文化。

98年10月30日  重新製作於桐林社區活動中心廣場
外賓參訪體驗 (一)
外賓參訪體驗(二)
中洲科技學院參訪體驗
桐林國小鄉土教學

0 意見:

張貼留言